(CN107973789) 1.一种环氧大豆油增韧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氧大豆油增韧剂为环氧大豆油和硫脲改性的哌啶胺类化合物进行接枝反应制得; 所述硫脲改性的哌啶胺类化合物具有如下结构式(I): 其中,式(I)中的取代基R1和R2相同或不同,R1和R2分别独立的选自H或C1-C3的烷基;取代基R3、R4、R5、R6和R7相同或不同,分别独立的选自H、C1-C10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氧基、C3-C6的环烷基、C6-C12的芳香基或C6-C12的芳烷基。 2.一种中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体为硫脲改性的哌啶胺类化合物,所述中间体具有如下结构式(I): 其中,式(I)中的取代基R1和R2相同或不同,R1和R2分别独立的选自H或C1-C3的烷基;取代基R3、R4、R5、R6和R7相同或不同,分别独立的选自H、C1-C10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氧基、C3-C6的环烷基、C6-C12的芳香基或C6-C12的芳烷基。 3.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氧大豆油增韧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硫脲改性的哌啶胺类化合物与环氧大豆油接触进行接枝反应,制得所述环氧大豆油增韧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硫脲改性的哌啶胺类化合物为硫脲和哌啶胺类化合物进行缩合反应制得; 用于与硫脲进行缩合反应的哌啶胺类化合物为含有伯胺的哌啶胺类化合物, 所述含有伯胺的哌啶胺类化合物具有如下结构式(I I): 其中,式(II)中的取代基R1和R2相同或不同,R1和R2分别独立的选自H或C1-C3的烷基;取代基R3、R4、R5、R6和R7相同或不同,分别独立的选自H、C1-C10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氧基、C3-C6的环烷基、C6-C12的芳香基或C6-C12的芳烷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与硫脲进行缩合反应的哌啶胺类化合物选自4-氨基哌啶胺、4-氨基-1-甲基哌啶、4-氨基-1-苄基哌啶、4-氨甲基-1-(正丁基)哌啶和2,2,6,6-四甲基哌啶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与硫脲进行缩合反应的哌啶胺类化合物为4-氨甲基-1-(正丁基)哌啶、4-氨基-1-苄基哌啶和2,2,6,6-四甲基哌啶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与硫脲进行缩合反应的哌啶胺类化合物为2,2,6,6-四甲基哌啶胺。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硫脲改性的哌啶胺类化合物时,反应体系中所用的硫脲和哌啶胺类化合物的物质的量比为0.8:1-1.2: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体系中所用的硫脲和哌啶胺类化合物的物质的量比为0.95:1-1.05:1。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硫脲和哌啶胺类化合物的反应温度为120-250℃; 硫脲和哌啶胺类化合物的反应时间为2h-12h。 11.根据权利要求3-4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环氧大豆油增韧剂所用的环氧大豆油中,平均每分子含有的环氧基个数为2-4.5。 12.根据权利要求3-4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环氧大豆油增韧剂时,所用的环氧大豆油中的环氧基与硫脲改性的哌啶胺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0.1-1.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环氧大豆油增韧剂时,所用的环氧大豆油中的环氧基与硫脲改性的哌啶胺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0.85-1。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枝反应的反应温度为60~110℃。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枝反应的反应时间为0.5~5h。 16.一种聚氯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氯乙烯材料中添加有环氧大豆油增韧剂,所述环氧大豆油增韧剂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氧大豆油增韧剂或权利要求3-15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环氧大豆油增韧剂。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聚氯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氯乙烯材料中,环氧大豆油增韧剂与聚氯乙烯的重量比为20:100-55:100。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